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难忘边陲小镇则克台
        2014年12月16日 【字号:

        难忘边陲小镇则克台

        马尾沟老干部活动站  白满英

        则克台——新疆西北部新源县城北的一个小镇。

        四十四年前,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,那里有终年不化连绵起伏的雪山,崎岖不平的砂石路,清澈如镜的湖水,大片大片黑红色的处女地,还有哈萨克、维吾尔族男女老幼优美的舞姿和一张张热情、朴实的笑脸。

        四十多年了,人在北京,可心里常常想念着这块自己青春播撒过的黑土地。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,学会了很多本事,并使我成为一名由基层——省级——部级工作的高级工程师。

        支持部队  随军戍边

        1969年2月,我国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。之后,西北边防乌云骤起。就在这时,上级命令,组建陆军三师奉命挺进新疆伊犁地区准备打仗。在八一射击队任教的丈夫被调入新组建的三师任职,同时要求家属随军戍边到新疆。原在新疆的人听说要打仗,人心惶惶……。但就在这个关口,刚刚组建起来的陆军三师的100多名家属却径直的朝着打仗的地方铁马秋风,随军而来。

        这是一支不穿军装的女兵队伍。她们当中,有的人戎马生涯十几年,在战火纷飞的年月,她们扛过枪、渡过江、抬过担架、立过战功。这支队伍中还有国家机关的科室干部,及在职大学毕业生。大家尽管经历不同,但对党、对国家、对军队,彼此都有着诚挚的爱;面对困难,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气。

        进疆前,部队首长作战前动员,介绍了驻地艰苦的生活条件。我们既然要西进戍边,就是再艰苦也要克服。

        话虽这么说,但还是有些恋恋不舍眼前熟悉的环境和自己在省粮厅的专业工作;还有年迈的母亲领着我那五岁的儿子,眼泪汪汪舍不得我远走。为了支持要打仗的部队,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,最终还是同意了。因此,我只用了几天的时间,就办完了工作调动手续,并将母亲、儿子送回了原籍,请姐姐帮忙照看。安排妥当,告别了亲人。

        千里迢迢  来到驻地

        1969年8月的一天,我们迎着朝霞,从丰台火车站,登上了由北京——乌鲁木齐的专列。途经三天四夜,顺利地抵达终点站。再从乌鲁木齐——则克台还有三天的汽车路程。坐在车上,窗外的景色不断地变换着,一会儿爬上山巅,满目尽是高山溪谷;一会儿是碧蓝色的湖面;一会儿又看到星罗棋布的牧民毡房,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和漫山遍野的天山红花、黄花间紫的花。景色像一张张写生的油画,让人们新奇,心里充满遐想。

        跑了三天的汽车在则克台的师部驻地一停下来,不少军人都跑了过来,他们的眉宇间凝结着喜悦、感激,他们用热烈的掌声在欢迎我们。没想到在迎接的这个时刻,被派遣打前站的丈夫也来接我们了。从此开始了我们戍边的新生活。

        则克台驻地这里只有老部队一个营的住房,清一色的土坯房,屋里除放着木板床、桌、椅外,还有一口大水缸,要到一里多地远的“涝吧”里去挑水吃。没有电、没有水、没有下水道。这是一个全新的环境,是一个充满考验、充满挑战的地方。

        我们面对现实,无怨无悔。这就需要我们艰苦奋斗,一步步向前迈进。

        在则克台面粉厂的六年

        “按照战时需要,服从分配”,我们实现了进疆前的诺言,我被分配到则克台面粉厂。这是个机械化的战备厂,担负着军供民食的生产任务。厂里职工来自五湖四海,全厂近30名的职工中,其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仅我一人,被当做“多面手”重用。

        报到后,分配我当技术员和书记助理,为了尽快熟悉生产、工艺和人员环境,我就主动到车间顶班,同时努力协助厂领导做好政治学习工作。尔后又先后担任出纳、管理员、卫生员、计生委员之类的“芝麻官”。为办理业务,除骑自行车外,还经常乘坐厂里唯一的由维族大叔“驾驶”的毛驴车,到山下则克台镇上去采购职工食堂的生活用品。每天忙碌,并快乐着。

        在面粉厂工作的六年,和工人师傅同甘共苦,互相帮助,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,细微之处见真情。

        哈族古丽大嫂,每次打馕,从不忘记帮我打一盆香酥馕,可食一个礼拜。

        1970年冬季,我身怀六甲,有天煤气中毒,万幸被邻居化验员小刘及时发现,二话没说,并同她爱人将我护送医院,使我母子转危为安。

        1972年8月,一天我同老厂长在菜地劳动,天气闷热,头晕心悸,不慎跌进将近一米深的土坑里,头朝下,幸巧被路过的李师傅看见,跑来将我扶出,并同老厂长将我护送医院,方得化险为夷。

       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,老有所为,为实现民族复兴“中国梦”释放正能量,首先应感谢则克台面粉厂的工人师傅,是他们的友善给了我第二次生命。

        自己动手  丰衣足食

        我们所在的营区,全体官兵和家属并肩战斗,艰苦创业,发扬南泥湾精神,不到两年时间,新的营房、宿舍也盖起来了,还新建起了大礼堂、招待所、幼儿园,家属区宿舍也通了电、通了水,地窖里堆满了大西瓜,真是应了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传说。

        我们家属队业余还学会了开荒、种地、养鸡、养鸭。因为我鸡鸭养的好,被师长风趣地夸奖为“鸡司令”。

        风景这边独好。这让我们也越来越爱上了这块黑土地,爱上了这里的一座座披着银装的高山,爱这里湛蓝湛蓝的天空。营区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饱含着全师官兵、家属的辛勤汗水、信念和梦想。

        我们成了这里的主人,生活阳光灿烂,我们有欢乐,有骄傲。

        故地重游  焕然一新

        梦回则克台,是我多年的希望。

        2012年7月,我和家人又回到久别的则克台,故地重游。昔日那只有一条砂石路穿街而过,道路两旁仅有几间土坯房全都不见了,旧貌换新颜。小镇一片繁荣景象,新建的居民楼、学校、商店林立,新修的公路、铁路、机场、通讯网络四通八达。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安居乐业、老有所养,他们跟随着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,军民团结、卫国戍边,为实现民族复兴的“中国梦”贡献力量。

        当年我曾经为边疆建设奉献过青春的面粉厂,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,已被转产。但老厂址还在,尽管去拜访的那天下雨,我们还是找到了退休、留守在这里的哈族努尔曼、古丽大嫂、化验员小刘和保管员雷子夫妇,大家久别重逢,握手拥抱,合影留念,表达着深厚的情谊。我们欢聚在古丽大嫂宽敞铺有红地毯的新房里,昔日那新疆特制奶茶、抓饭、馕和香甜的哈密瓜又呈现在眼前,大家举杯畅饮,边唱边跳,又重温那一幕幕难忘的岁月。这人间真情我将永远珍惜。

        来源: